從源頭優化就業供需結構
http://www.igotdog.com2025年03月31日 10:45教育裝備網
讓育人與崗位實現深度匹配,讓人才培養鏈條更好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就業既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門檻,也應成為教育與產業良性互動的連接點
正值2025年春招季,北京市近日面向高校畢業生啟動“就業服務月”活動。據媒體報道,首月已集中發布2.6萬個就業崗位,覆蓋570余家用人單位,其中專精特新企業達190余家,涵蓋科技推廣、計算機軟件、銀行服務、工程管理等熱門行業。這一組數據背后,反映的遠不止一輪招聘熱潮。
在當前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就業形勢持續承壓的大背景下,透過“就業服務月”這一窗口,我們不僅看到穩定就業的務實舉措,也洞察到教育強國建設中更為關鍵的一環:如何讓育人與崗位實現深度匹配,讓人才培養鏈條更好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近年來,部分基礎學科、傳統專業的畢業生在求職中遇到“有學歷、無崗位”的困境,而新興產業則頻繁喊出“招不到人”的聲音。這種結構性錯配說明,僅靠崗位數量的增長,難以有效緩解深層的供需矛盾。要實現真正的高質量就業,就必須從源頭上優化教育供給結構,推動高校的人才培養更加貼近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事實上,“就業服務月”不僅提供了就業崗位,也打開了育人機制再造的新空間。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推動教育與科技、人才、產業的協同發展,是當前教育系統的重要使命。從這個角度看,“就業服務月”不應僅是招聘季的延伸,更應成為校企協同育人的制度化平臺。
當前,部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仍以實習和宣講為主,形式較為松散、機制存在分割。而新階段的產教融合,應當推動企業從“招聘者”變成“共育者”——參與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實踐環節,甚至參與畢業要求的制定。高校也應從“教授知識”向“培養能力”轉型,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問題解決能力與崗位勝任力。高?梢愿绺钊氲貙⑵髽I引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為校企協同構建一個更具彈性與反饋機制的合作平臺。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教育數字化的發展,圖譜化的人才服務正成為教育治理的新趨勢。知識圖譜可用于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和技術更新趨勢,指導高校課程內容向前沿領域對齊;能力圖譜可繪制學生在校期間的項目經驗、技術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形成個性化能力畫像;而素質圖譜則關注學生的創新潛力、心理素養、責任感等非認知能力,是人才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如果將三類圖譜與就業服務平臺結合,不僅能實現畢業生與崗位之間更精細化、動態化的匹配,也可反哺高校教學內容與方式調整。如能實現這一轉變,不僅體現技術賦能的現實進展,也反映出就業服務功能定位的戰略躍升。
平臺化的就業服務機制如果長期化、制度化,有望成為推動多元主體協同的重要節點。高校可以借此進一步嵌入產業鏈和創新鏈,在實習實踐、畢業設計、科研項目等環節,與企業形成協作閉環;企業也可借助平臺提前發現人才、導入標準,反哺育人過程;政府則可利用圖譜數據實現精準施策,在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學科調整等方面形成更科學的調控機制。
這種“以就業為場景的育人再造”,正在推動傳統高校教育從“線性供給”走向“生態協同”,使教育真正成為服務創新、引領發展的核心引擎。尤其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當下,“人”的因素從未如此關鍵。教育系統能否持續供給適配性強、實踐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復合型人才,正成為決定產業轉型與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要素。
當我們將其放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圖景中,不難發現:就業,不只是終點,更是一次深層改革的起點。它既檢驗了教育供給的適應性,也校準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它既是年輕人邁向社會的門檻,也應成為教育與產業良性互動的連接點。未來的就業服務,不應止步于崗位匯聚與簡歷流轉,而應轉向基于數據支撐、能力共育與平臺協同的長期機制建設。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