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研如何應對技術變革
http://www.igotdog.com2025年04月15日 09:37教育裝備網
以DeepSeek(深度求索)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中小學教研中提供教學資源開發、分析與改進教學行為、支持開展跨學科教研等,因此,很多學校紛紛引進數字化技術和教研平臺。然而,不可否認,隨著技術的加速迭代,一些技術、設備、平臺的使用率也在漸降式衰退。
這也啟發我們需要正視,在數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以月為單位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對待技術及教育教學中技術的應用。筆者認為,技術賦能中小學教研,要從技術依托的“技術”思維轉向依托技術的“創新”思維,從必要性、主動性、可持續性等切入,加強技術研判機制、探索教研實踐、強化技術扶持。
第一,明確中小學教研實踐是否需要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即要回歸教育教學本質,理解先進技術是一種教研實踐的應用工具或手段。依托技術提升教研質量,要聚焦核心目標與品質、知識、能力、責任感等育人指向,在制度建設、技術構建等方面給予教研支持,形成技術選用的研判機制。熟悉技術和行業標準,并結合教研發展要求,提出技術適配、教學活動準則等技術選用規范,通過政、行、企、校等多元主體形成技術選用專家團隊,保障研判有效。
第二,需配備或更新相應教學理念,適應新的教學范式。鞏固教師在依托技術的教研場域中的主導位置,貫通教研與教學的發展路徑,做好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虛實教研環境中的數字虛擬人的教研引導設置。教師在形塑新的教學環節、教學模式,建構新的教學理念過程中,要從技術構建教研多場景、多目標的實踐情境出發,引導教研走向多重感官體驗、教研成效可視化的發展路徑。
第三,要注意技術引進與否所帶來的教育資源可持續性發展與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等方面產生的問題。微觀上,推進技術具身的呈現教研員在場的伴隨式教研實踐,以搭建資源共享平臺,面向偏遠地區中小學教研開展名師示范、具身研討、技術輪訓的一體化發展路徑;中觀上,打造基于公益幫扶的融合“教師、中小學、區域”的數字教研生態,區域內建立校際幫扶機制、技術下鄉機制等,組織優秀教師開展線上支教活動,打造區域數字教研的良好生態。
依托技術抑或技術依托,是一把中小學教研的雙刃劍。應理性看待技術與教研實踐的關系,既要依托技術推動教研實踐創新,也要在兩者互動中,找到最佳平衡點,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教研實踐。
。ㄗ髡呃钫袢A系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謝穎系《教育科學論壇》編輯部編輯)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